2024全国各城市凤楼信息_附近100元一次去她家玩,快餐100微信,大学生空降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江西省文明实践>> 正文                              查看更多>>
“新风东乡”飞入寻常百姓家
江西省文明实践   2023-11-17 10:48:01  编辑:陈晗子 作者:饶大义 陈汉梅 汤民

  “保护耕地种好粮,对家庭而言是为了温饱和致富,可对国家而言就与国家安全紧密相连……”近日,抚州市东乡区小璜镇挎包宣讲服务队队长欧阳改凡来到鲁家村邹家村小组,以小故事讲大道理的形式宣讲,受到村民的欢迎。

  宣讲之余,宣讲队员还与村民互动交流,倾听村民所思所盼,得知村民期盼安装路灯,方便夜间跳广场舞等活动,队员们及时将情况反映到镇里,一周内路灯便照亮了村庄。这是东乡区打造“新风东乡”理论宣讲品牌,在宣讲中服务、于服务中宣讲的创新实践,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肯定和赞誉。

  建好队伍:“16+N”宣讲队常年活跃在城乡

  基层宣讲是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而选优配强宣讲团队,构建多级理论宣讲矩阵是关键。为此,东乡区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契机,将理论宣讲与重点工作、群众需求、重点领域结合起来,在党员干部、行业专家、文艺工作者中遴选队员,组建“16+N”宣讲团队,即在区级层面成立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组建老兵宣讲团、助企纾困宣讲队、“理”响新农村宣讲队等16支专业宣讲队伍,各乡镇(街道)参照区级做法,以乡村党员干部为主体,广泛吸纳致富能手、乡贤能人、百姓“名嘴”等,组建挎包宣讲队、红马甲宣讲队、好人宣讲队等进村入户宣讲,打造一支常伴群众身边、常讲常新的宣讲生力军。

  为提升宣讲队员理论和演讲水平,东乡区充分发挥党校平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资源优势,搭建基层宣讲员培训平台,对宣讲员进行轮训,并将专家授课、现场演讲、集体备课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宣讲的思想性、群众性、服务性。区关工委红色文化宣讲队立足本土红色资源、挖掘红色故事,打造12个精品课程深入各地各单位宣讲,激励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汲取信仰力量,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追求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贴近生活打动人心

  创新宣讲内容、形式和方法,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群众、贴近生活、打动人心。内容求“实”,东乡区宣讲队联系群众身边的人和事,以小故事讲大道理。瑶圩镇由14名老党员、青年教师等组成的宣讲队,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古宅?;び胛穆龃械墓叵?,以深入浅出方式宣讲留住乡愁与建设文化中国内在联系,调动了当地党员群众?;の幕糯娴幕?,使该镇吴塘村等3个古村评为传统文化名村。

  方式求“新”,东乡区积极探索短、实、新的“微宣讲”,把田间地头、厂房车间当成一线课堂,面对面为群众宣讲。近日,虎圩乡以党员致富能手为主的“田间宣讲队”在稻蛙共生基地,以?;ぢ趟嗌?、发展有机农业的成功实践,宣讲“两山”理论丰富内涵,赢得与会党员群众的掌声。

  语言求“变”,东乡区用百姓话说百姓事,宣讲队注重选拔和培训百姓“名嘴”,组建90余人的专(兼)职小分队到乡村巡回宣讲。同时,邀请脱贫户、家庭困难户等惠民政策最直接受益群体代表组建草根小分队,以现身说法的形式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传递到群众心里。至10月底,“新风东乡”开展宣讲活动1000余场,受众6.2万人次。

  完善机制:凝聚最广泛最强大合力

  理论宣讲关键是把党的创新理论播种到党员群众的心田里,凝聚党心民心最大合力。为此,东乡区抓住党员群众理论学习中的疑点和难点问题,建立健全理论宣讲“主题制”、宣讲评比“竞赛制”、宣讲活动“预约制”,以生动的讲解和真诚的服务打造“新风东乡”理论宣讲品牌。16支区级宣讲队根据自身职能职责,把理论宣讲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结合起来,开展特色鲜明的“理论+”主题宣讲系列活动。普法宣讲队精心打造“法院+N”“护‘未’行动”“平安东乡”等宣讲品牌,开展“反诈骗”等11个主题宣讲,着力增强群众法律意识。助企创新宣讲队通过上党课、送惠企政策上门等形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送到员工的心坎上。

  由此,人们欣喜地看到,宣讲队进机关成为党员干部的贴心人、进学校成为中小学生的引路人、进社区成为城乡居民的知心人、进企业成为青年职工的暖心人、进网络成为理论宣讲的“新媒(体)人”。同时,该区还在品质东乡APP开辟“新风东乡”理论宣讲专栏,推送精品宣讲、报道宣讲成效,精心制作《点点微光 灼灼信仰》等系列宣讲微视频开展线上宣讲,形成网上网下一体联动的学习氛围,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来源:江西日报
相关新闻
江西文明实践网版权声明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文明实践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文明实践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文明实践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文明实践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江西文明实践网 电话:0791-86847838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意见建议 |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94号
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明办 主管 | 江西日报社 主办 | 举报电话:0791-86847779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证号:1409348 赣ICP备08100009号-4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6120170003
出版许可:新出网证(赣)字0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B2-200700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3612008001
新闻投稿:news@jxwmw.cn 文明创建投稿:jx-wm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