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国各城市凤楼信息_附近100元一次去她家玩,快餐100微信,大学生空降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江西省文明实践>> 正文                              查看更多>>
千年古村飘 “普韵” 青春力量助振兴
江西省文明实践   2025-07-17 10:14:04  编辑:陈晗子 作者:徐卉 林文静

  千年古韵,普韵新声。近日,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服务学院“介桥普韵青衿行”实践团队在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介桥古村钤阳书院,正式启动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普通话推广为核心纽带,聚焦 “智慧康养”“童语同音”“语通技能” 三大行动方向,将语言推广深度融入不同年龄层村民的生活场景与发展需求,让规范语言成为连接银龄、孕育未来、激活动能的 “金钥匙”,探索出一条语言服务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的特色路径。

  智慧康养:让普通话成为银龄跨越 “数字鸿沟”的拐杖

  “严爷爷,‘赣服通’这三个字,咱们用普通话说清楚,以后查社保、交电费就不怕搞错啦!” 在村活动中心的 “智慧康养” 小课堂上,志愿者张蓉正拿着智能手机,用缓慢清晰的普通话给老人做示范。这里的每一项服务,都藏着推普的巧思 —— 讲解慢病管理时,志愿者先念出 “高血压”“糖尿病” 等术语的普通话标准发音,再对照方言解释含义;教视频通话操作时,把 “拨打”“挂断” 等步骤编成普通话口诀:“绿色按键点一点,看见儿女笑开颜”。

  课堂里的“介桥故事大家讲”环节,成了老人们练习普通话的绝佳平台。68岁的林根生老人想讲瑞竹亭的传说,刚开口用了方言,志愿者就轻声引导:“林爷爷,‘瑞竹亭’的‘瑞’字,咱们用普通话说,翘舌音要读准哦。” 老人跟着纠正发音,把“竹报平安”的典故讲得愈发流利。团队还为老人录制 “普通话 + 方言”双语短视频,既有他们讲述的古村往事,也有健康知识要点复述,既帮老人留住记忆,又让普通话在日常复盘中自然习得。正如村民钟兰芳奶奶所说:“学说话和学本事一块儿会了,这课上得值!”

  童语同音:让普通话成为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把钥匙”

  天井下的钤阳书院,“亲子悦读坊” 里传来稚嫩的普通话朗读声。志愿者正拿着手绘的 “介桥乡土绘本”,教孩子们念:“这是毓庆堂,青砖灰瓦真漂亮?!? 绘本里的每一页都藏着语言学习的巧思 ——“进士牌坊” 旁标着拼音,“古樟树” 下配着短句,孩子们指着画里的家乡建筑,自然而然地跟着念出普通话。

  “玩转普通话” 亲子游戏日里,语言学习与乡土认知巧妙融合?!敖榍沤ㄖ先峡础?游戏中,家长和孩子一起用普通话描述 “鹿衔灵芝” 砖雕:“小鹿嘴里叼着灵芝,是吉祥的意思”;“分宜特产摸摸猜” 环节,摸到苎麻的孩子会说:“这是麻麻的,做衣服的”,志愿者立刻用普通话补充:“这是分宜苎麻,能做漂亮的布”。最热闹的是 “童谣新唱”,志愿者弹着电子琴把方言童谣《小星星》改成普通话版本,孩子们唱着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在韵律中熟悉规范语言。

  家长微课堂上,志愿者不仅教 “爸、妈、吃饭” 等基础发音,更示范如何用普通话给孩子讲睡前故事:“讲‘严嵩读书’的故事时,可以说‘古时候有个读书人,他在介桥村认真学习’,这样孩子既懂了故事,又学了说话?!? 发放的普通话养育指南里,“辅食添加”“洗手步骤” 等内容都用短句标注,方便家长边学知识边练表达。

  语通技能:让普通话成为乡村发展的“金名片”

  “欢迎来到介桥古村,这边是严嵩故里,始建于明朝……” 在“乡村旅游服务用语”微培训现场,村民黄桂兰大姐正用刚学的普通话练习讲解词。针对农家乐经营者,团队整理出 “接待常用语 100 句”:“您需要靠窗的座位吗?”“这是我们的特色菜‘分宜炒粉’”,每句话都标注发音要点,还模拟游客提问场景让村民练习应答。想做民宿的年轻人苏雪说:“以前怕说不好话招不来客人,现在能用普通话介绍咱村的老房子,心里踏实多了?!?/p>

  “智慧助老与托育服务” 培训中,普通话成了技能传递的纽带。志愿者教骨干们说:“爷爷,我帮您测血压,您放松就好”,并强调 “测、压、放” 等字的发音;讲解亲子活动组织时,示范用普通话引导孩子:“我们一起搭个像瑞竹亭的小房子吧”。这些本土化骨干学成后,既能用普通话为村民服务,又能带着大家继续练习,让语言推广形成长效循环。

  普韵润古村:让语言之桥托起振兴新图景

  从银龄老人用普通话视频通话的笑脸,到孩童念出 “我爱介桥” 的稚嫩声音,再到村民用规范语言迎接游客的自信 —— 介桥古村的 “新声” 里,藏着语言赋能乡村的生动答卷。实践团队将普通话推广从 “单纯教说话” 转化为 “融入生活场景、对接发展需求” 的系统服务,让规范语言成为老人跨越数字鸿沟的工具、孩子认识世界的阶梯、乡村激活动能的钥匙。

  正如团队指导老师徐卉所说:“当介桥的青砖黛瓦能被更多人听懂的语言描述,当村民的故事能用更规范的方式讲述,古村的文化魅力才能真正走出去,乡村振兴的底气才会更足。” 这场青春与古村的 “普韵之约”,不仅让千年村落飘起规范声韵,更用语言之桥,架起了传统与现代、乡村与世界的连接之路。

来源:江西文明网
相关新闻
江西文明实践网版权声明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文明实践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文明实践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文明实践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文明实践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江西文明实践网 电话:0791-86847838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意见建议 |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94号
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明办 主管 | 江西日报社 主办 | 举报电话:0791-86847779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证号:1409348 赣ICP备08100009号-4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6120170003
出版许可:新出网证(赣)字0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B2-200700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3612008001
新闻投稿:news@jxwmw.cn 文明创建投稿:jx-wm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