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古窑的青蓝火光尚未在记忆中褪去,那些抚摸过的冰裂纹瓷片、观摩过的匠人拉坯身影,已化作青年学子手中的文化火种。7月16日,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服务学院“瓷韵青行,筑梦青春”社会实践队带着从景德镇采撷的瓷文化灵感,走进新余市分宜镇收村 “一老一小”幸福院,为留守儿童开启“碎瓷新生”非遗美育课堂。这场始于瓷都的文化探寻,在乡村沃土上生长出续章 —— 创新“陶瓷贴画”课程里,景德镇古窑的千年技艺与乡村童心碰撞,让废弃瓷片在稚嫩指尖重获新生,也让景德镇之行的文化感悟真正落地成服务乡村的实践力量。
瓷语新传:从古窑到乡野的匠心接力
“还记得在景德镇御窑厂看到的那些明代青花瓷片吗?它们的钴料发色浓艳,就像我们今天选的这些瓷片一样,藏着古人对美的执着。”交流环节里,实践队员黎依琳举起一片带着细碎冰裂纹的瓷片,将景德镇采风时的鲜活记忆娓娓道来。队员们把在古窑旧址观察到的拉坯手法、在陶瓷博物馆记下的纹饰演变,都转化成孩子们能听懂的故事:“你看这个缠枝莲纹,景德镇的老匠人要在瓷胎上画几十遍才能熟练,今天我们用瓷片拼贴,也是在学他们的耐心呢?!?/p>
指导老师徐卉带来的示范作品,正是以景德镇典型的 “青花山水图盖碗” 为蓝本创作的贴画?!霸诰暗抡蚩吹浇橙硕宰挪衅薷垂糯墒保揖拖?,这些破碎的美不该只躺在博物馆里?!? 她指着贴画中交错的青白纹路,“现在,我们把这份匠心带到乡村,就是想让孩子们知道,文化传承不只是专家的事,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接力者?!? 从景德镇的实地研学,到乡村课堂的知识传递,实践队完成了一场跨越城乡的文化接力。
瓷片生花:青花纹样里的童心绽放
创作台面上,散落的青花瓷片带着景德镇特有的 “糯米胎” 质感 —— 这是队员们特意从瓷都带回的原料。孩子们围坐桌前,指尖拂过印有景德镇经典纹样的底板:有古窑常见的 “鱼藻纹”,有御窑典型的 “如意云头纹”,还有团队成员设计的 “生肖图腾”。
“我要给猴子贴上像景德镇龙纹一样的鳞片!”12岁的小文熙拿起深蓝瓷片,在生肖猴底板上拼出层层叠叠的纹路,灵感源自采风时队员们分享的景德镇龙缸图片。一旁的男孩则用碎瓷片复刻了在视频里见过的 “景德镇薄胎瓷” 透光效果 —— 他把浅色瓷片拼得疏密有致,对着阳光惊呼:“像老师说的,能看到影子呢!”
队员们蹲在孩子身边,把在景德镇学到的 “补瓷” 技巧化繁为简:“边缘要像老匠人补碗那样对齐,才会好看。” 当孩子们举着作品相互展示时,那些带着稚拙的青花贴画里,既有景德镇千年瓷艺的基因,又生长出独属于乡村的童真创意。
瓷韵流长:从瓷都出发的青春答卷
暮色渐浓时,孩子们举起了自己的作品:青花瓷片拼贴的茶具上,能看到景德镇 “功夫茶具” 的轮廓;生肖猴的尾巴,蜿蜒成类似古窑瓷瓶的 “S” 形曲线。这些作品或许技法稚嫩,却藏着最生动的文化密码 —— 景德镇的青蓝底色,晕染了乡村童心的想象。
这场始于瓷都的实践,终于在乡野间结出果实。正如队员日记里所写:“在景德镇,我们读懂了‘匠心’二字的分量;在收村,我们明白了‘传承’二字的温度。” 当景德镇的瓷文化基因融入乡村 “一老一小” 的生活场景,当青年学子的采风笔记变成乡村孩子的艺术启蒙,“瓷韵青行” 实践队用脚步丈量出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 从博物馆的展柜到乡村的课桌,从匠人工作室到幸福院的角落,古老的陶瓷技艺正沿着青春的足迹,在乡村振兴的土壤里扎根生长。
江西志愿服务网版权声明 |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志愿服务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志愿服务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志愿服务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志愿服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